谁有王宽诚的资料或简介?

名人姓名:王宽诚

微信号:ctkjcq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出生年代:1907—1986

名人职称:

名人国家:中国(浙江省宁波)

相关介绍:

又名文侠。浙江宁波人。1907年生于江苏靖江县。父王启芳为一小商行负责人。宽诚8岁入私塾读书,读完小学就去当学徒,先后在钱行、面粉厂工作。1932年25岁,应聘为太丰面粉厂采购主任。兴利除弊,令该厂营业蒸蒸日上。 1935年28岁,与宁波富商合资开设维大鼎记面粉号。锐意经营,发展迅速,渐执宁波面粉业之牛耳。1937年在宁波打稳基础后,三月转向上海发展。在上海开设“维大华行”,后为适应当时环境而改名“维大洋行”,经营面粉、木材、罐头食品等生意。另外也经销美国炮台牌面粉,开办外贸业务。后来又拓展银行及地产业。在1938年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前夕,国内大城市粮食紧张,上海被称为“孤岛”。“维大洋行”为上海、华北地区粮商定购了大量加拿大、美国面粉,年达数十万吨(整船包运),取代了传统的洋商,缓解了若干大城市的粮荒。直至日军入占租界,始中止此项国际贸。1941年日军侵占上海,王宽诚的业务全部退入大后方重庆。1945年战争结束,10月返上海,重整“维大洋行”业务。加强对外贸易,经营各类进出业务。 1947年7月,从上海到香港发展。购入一批地皮,发展大型物业。在香港陆续扩展各项业务,成立幸福企业集团等多家有限公司。其后又在美国、加拿大等地开展投资。1949年应邀率领“香港观礼代表团”,赴北京参加新中国开国大典。1950年中国抗美援朝时期,捐献飞机一架,带动各界人士纷纷响应上海市长号召,出售香港房地产,集资500余万港元,购买国内所需物资运入上海。1951年为推动北京旅游业发展,集资兴建一流设施的北京新侨饭店,任首届董事长。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二届特邀委员。1959年及1964年先后任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83年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57年任香港香岛中学名誉董事长。 1958年任香港中华总商会第二十一届副会长,以后历任二十二、二十四、二十五、二十九、三十及三十一届副会长以及二十三、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三十二及三十三届会长,1985年任当然永远荣誉会长。1959年任中艺(香港)有限公司首届董事长;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会长,后为永远名誉会长。1961年投资船务运输业,为当时内地通往世界各国打开了一道海上门户。1963年及1967年分别赴荷兰及日本接收订造之远洋轮船。 1962年捐资在宁波兴建中小学各一家,定名“东恩”。东恩中学后发展为一家设备先进的完全中学,主要有宽诚教学楼与宽诚图书楼两座大楼。在东恩中学设有“王宽诚奖学金”。1963年捐款协助广东暨南大学重建,任之一届董事会副董事长。1965年任香港地产建设商会会董。1975年任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任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9年为配合国内开放政策,积极参与投资上海市工商界爱国建设投资公司,并任之一届常务董事。1980年赴美国和加拿大考察,并在美、加发展地产业务。同年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浙江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名誉董事长,安徽省国际信托投资服务公司名誉董事长,福建华侨大学之一届董事会董事。 1980年创立香港甬港联谊会,为推动宁波建设而努力。任之一、二、三届会长。1986年任永远名誉会长。1981年任澳门东亚大学校董,捐款资助该校建立图书馆。1982年任纪念宋庆龄国家名誉主席基金会理事,香港观塘工商业联合会永远名誉会长。1983年任上海市信托投资公司常务董事,广东省侨联会奖励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4年任上海市工商联顾问,中华全国工商联第五届执行委员,宁波市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名誉董事长。1985年任沪港经济发展协会名誉会长,上海工商学院校董会名誉主席,上海爱侨肢残者福利中心名誉理事,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年鉴理事会港澳地区顾问,宁波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北京民治新闻专科学校校董,上海工业大学名誉校务委员。 1985年出资1亿美元成立“王宽诚教育基金会”,致力国家教育事业,培育高级科技人才。任基金会首届董事会主席。1986年任浙江树人大学名誉董事长,宁波旅港同乡会名誉会长,中国老年历史研究会顾问。1986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咨询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副主任。1986年12月3日逝世于北京,享年80岁。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界人士500余人前往医院向遗体告别,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1989年4月,他的骨灰由亲属专程从北京护送到浙江宁波风景秀丽的东钱湖畔安葬。他的事业和“王宽诚教育基金会”等工作,由他的后人继承,并按照他的意愿继续发扬光大。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4651号小行星,在1998年10月5日获得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正式命名为“王宽诚星”,以纪念他一生对中国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的贡献。 他先后被选为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会长、永远名誉会长。他积极支持内地的经济建设,关心内地及香港的教育和公益事业,较大宗赞助的有华侨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学校、宁波东恩中学及浙江省政协办的树人大学,还捐款支持香港培华教育基金会、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癌症基金会等社团。1984年,他捐款1亿美元,成立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帮助中国输送留学生去发达国家学习。他还担任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第六届政协常委,第四、第五届人大代表,中华工商联第五届常委。又任暨南大学副董事长、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等职。1985年被选为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兼财务委员会主席。1986年病逝于北京。

[上海市]上海天文台正高级职称人员,上海天文台台长级别

徐培源是谁?

徐培源,男,1935年出生于上海。1957年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后分到紫金山天文台,曾任副研究员、射电室主任、中国天文学会理事和射电专业委员会主任。1985年转入上海科技大学,曾任电子物理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天文台 *** 研究员和正研级职称评审组组员、上海天文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射电分会和遥感遥测遥控分会委员。

2022年上海市正高级教师的名额总数是多少

2022年上海市正高级教师的名额总数是多少

近期,上海市教委公示了2022年度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通过人员名单,全市有200位老师被评为“正高级教师”,其中73人参加轮岗流动,轮岗占比36.5%。

通过名单看,很多晋升的教师都自来沪上名校,上中、附复、交附、上实、上外附中、七宝中学、大同中学、格致中学、南洋模范、复兴高级、控江中学、市西中学、曹杨二中、嘉定一中、行知中学、松江二中、世外学校…,四校八大等顶尖市重点和多所热门小学,纷纷上榜!

中小学教师职称有五档,分别是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其中“正高级教师”相当于大学教授级别,是中小学教师职称的“天花板”!

“正高级教师”名额十分有限,加上本次晋升的200位,全市中小学“正高级教师”仅1050余人。

帮帮!!!谁有电力系统的个人先进材料给看一下

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先进集体名单

序号实验室名称

1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

2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3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4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

5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

6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7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8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

9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

10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

11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12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13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

14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15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16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17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18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19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1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2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23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

24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

25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

26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

27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

28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9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30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31现代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32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33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34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35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36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37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先进个人名单

序号姓名性别职称实验室名称

1安芷生男研究员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

重点实验室

2白以龙男研究员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3曹健林男研究员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4常文瑞男研究员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

5陈竺男研究员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6陈大融男教授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7陈国良男教授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8褚健男教授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9褚君浩男研究员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10段恩奎男研究员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

重点实验室

11范维澄男研究员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12冯登国男研究员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13冯守华男教授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

重点实验室

14刚铁男教授现代焊接生产技术国家

重点实验室

15龚健雅男教授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

重点实验室

16管欣男教授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17桂建芳男研究员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

重点实验室

18郭烈锦男教授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

实验室

19郝小江男研究员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

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20何天白男研究员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

重点实验室

21侯晓远男教授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22侯云德男研究员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3胡国渊男研究员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24黄伯云男教授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

25黄卫东男教授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26贾培发男教授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

实验室

27贾锁堂男教授量子光学和光量子器件

国家重点实验室

28蒋民华男教授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29黎乐民男教授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

重点实验室

30李灿男研究员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

31李靖男教授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

实验室

32李爱珍女研究员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33李润培男教授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34卢柯男研究员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

实验室

35卢强男教授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

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

36罗毅男教授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37罗平亚男教授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

国家重点实验室

38麻生明男研究员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39马巍男研究员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40马胜利男研究员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41马颂德男研究员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

42闵乃本男教授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

实验室

43穆西南男研究员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

44秦大同男教授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

45石教英男教授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

46田昭武男教授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

重点实验室

47童光志男研究员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

实验室

48涂永强男教授功能有机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

49王琳芳女研究员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

实验室

50王永学男教授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

实验室

51王正国男研究员创伤、烧伤与复合伤研究

国家重点实验室

52吴国雄男研究员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

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53夏家辉男教授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54项海帆男教授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

55徐懋男研究员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

重点实验室

56徐僖男教授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

实验室

57许宁生男教授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

实验室

58薛其坤男研究员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59薛群基男研究员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

60杨志峰男教授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

重点实验室

61叶朝辉男研究员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

重点实验室

62叶声华男教授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

重点实验室

63尤肖虎男教授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64游效曾男教授现代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65余龙男教授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66袁亚湘男研究员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

实验室

67詹怀宇男教授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68张礼和男教授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

重点实验室

69张启发男教授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

70张仁和男研究员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

71张卫华男教授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

72张永莲女研究员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73赵忠贤男研究员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

74郑楚光男教授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75郑厚植男研究员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

管理人员

序号姓名性别职称单位

76龚克男教授清华大学

77李明辉男高级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

工程师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78刘丽曼女高级中国科学院综合计划局

工程师

79孙晓兴女高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工程师计划局

80谢天生男研究员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

81章荣德男教授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

82郑传临男副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

保护研究所

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突出贡献者名单

周光召宋健师昌绪韦钰马德秀

973计划先进个人名单

序号姓名性别职称单位

1 曹雪涛 男 教授中国人民 *** 第二军医大学

2 常文瑞 男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3 陈创天 男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4 陈木法 男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5 陈难先 男 教授清华大学

6 陈鹏飞 男 副教授南京大学

7 陈受宜 女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

生物学研究所

8 陈文 男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9 陈益民 男 教授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

10 陈涌海 男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11 褚君浩 男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

研究所

12 崔保群 男 研究员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13 崔磊 男 副教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14 丁健 男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15 方盛国 男 教授浙江大学

16 付小兵 男 研究员中国人民 *** 第304医院

17 高秀梅 女 副研究员天津中医学院

18 龚旗煌 男 教授北京大学

19 顾钧 男 教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20 韩恩厚 男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21 韩秀峰 男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2 韩正甫 男 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3 韩忠朝 男 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24 郝天珧 女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

物理研究所

25 胡岳华 男 教授中南大学

26 黄如 女 教授北京大学

27 黄薇 女 研究员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

28 贾士荣 男 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

研究所

29 金亚秋 男 教授复旦大学

30 景益鹏 男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31 匡廷云 女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32 雷加强 男 研究员新疆资源环境中心

33 李晓兵 男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34 李晓明 男 教授北京大学

35 李自超 男 教授中国农业大学

36 林东昕 男 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研究所

37 刘昌明 男 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

38 刘云圻 男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39 刘中民 男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

研究所

40 卢柯 男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41 卢孟柱 男 研究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

研究所

42 卢强 男 教授清华大学

43 吕龙 男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

研究所

44 骆仲泱 男 教授浙江大学

45 马柱国 男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46 倪允琪 男 教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47 欧阳颀 男 教授北京大学

48 潘建伟 男 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49 裴钢 男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

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

生物学研究所

50 裴京 男 副研究员清华大学

51 祁海鹰 男 教授清华大学

52 乔方利 男 研究员国家海洋局之一海洋研究所

53 饶子和 男 教授清华大学

54 沈平平 男 教授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55 史学正 男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56 唐启升 男 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

水产研究所

57 陶文铨 男 教授西安交通大学

58 田军 男 讲师同济大学

59 王斌 男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60 王启明 男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61 王清印 男 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

水产研究所

62 王涛 男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

与工程研究所

63 王宪 女 教授北京大学

64 王学求 男 高级工程师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

勘查研究所

65 王远 男 教授北京大学

66 王振林 男 教授南京大学

67 闻海虎 男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68 翁宇庆 男 教授钢铁研究总院

69 吴枚 男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70 吴文俊 男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

科学研究院

71 肖文交 男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

物理研究所

72 肖云汉 男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73 徐林 男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74 徐祥德 男 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75 许甫荣 男 教授北京大学

76 薛勇彪 男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

生物学研究所

77 严纯华 男 教授北京大学

78 颜天 女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79 杨华中 男 教授清华大学

80 杨建义 男 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

信息技术研究所

81 杨金龙 男 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82 杨立中 男 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83 杨玉良 男 教授复旦大学

84 尧命发 男 副教授天津大学

85 姚檀栋 男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86 叶凯 男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

物理研究所

87 应明生 男 教授清华大学

88 袁正宏 男 研究员复旦大学

89 曾嵘 女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

研究院

90 张海峰 男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91 张培震 男 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92 张希 男 教授清华大学

93 张兴栋 男 教授四川大学

94 张亚平 男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95 张永莲 女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

研究院生化细胞研究所

96 张宗玉 女 教授北京大学

97 赵春华 男 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

研究所

98 赵春江 男 研究员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99 赵文智 男 高级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工程师

100 赵颖 男 教授南开大学

101 郑晓瑛 女 教授北京大学

102 钟宁宁 男 教授石油大学(北京)

103 周雪平 男 教授浙江大学

104 周忠和 男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

古人类研究所

105 朱英国 男 教授武汉大学

106 宗保宁 男 高级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

工程师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李政道的资料

李政道

李政道:Tsung-Dao Lee(1926年11月25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57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这项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李政道和杨振宁是最早获诺贝尔奖的华人。

简历:

出生日期和地点 1926年11月25日,中国上海

国 籍 美国

目前职务

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

学 历

1943-44

中国贵州省,浙江大学

(由于战争,浙江大学从浙江迁往贵州)

1945

中国云南省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由从北京南迁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及

从天津南迁的南开大学组成)

1946-49 美国芝加哥大学,1950年获博士学位

荣誉

1957 诺贝尔物理奖

1957 爱因斯坦科学奖

1969 法国国家学院G. Bude奖章

1977 法国国家学院G. Bude奖章

1979 伽利略奖章

1986 意大利更高骑士勋章

1994 和平科学奖

1995 中国国际合作奖

1997 命名3443小行星为李政道星

1997 纽约市科学奖

1999 教皇保罗奖章

1999 意大利 *** 内政部奖章

2000 纽约科学院奖

2007 日本旭日重光章

名誉学位

1958 普林斯顿大学科学博士

1969 香港中文大学文学博士

1978 纽约市立大学科学博士

1982 意大利比萨,高等师范学院物理学博士

1984 Bard学院科学博士

1985 北京大学科学博士

1986 美国Drexel大学文学博士

1988 意大利Bologna大学科学博士

1990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博士

1991 美国Adelphi大学科学博士

1992 日本筑波大学科学博士

1994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科学博士

2006 英国诺丁汉大学科学博士

工作简历

1950 芝加哥大学天文系助理研究员

1950-51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助理研究员和讲师

1951-53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员

1953-55 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

1955-56 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

1956-60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1960-62 哥伦比亚大学 *** 教授

1960-63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

1962-63 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

1963-64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1964-84 哥伦比亚大学费米物理讲座教授

1984- 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

1986- 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CCAST, WL)主任

1986- 北京现代物理中心主任(北京大学)

1988- 浙江现代物理中心主任(浙江大学)

1997-2003 RIKEN-BNL研究中心主任

2004- RIKEN-BNL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理事会成员

1985-93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理事会成员

1990-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董事会成员

名誉教授

198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82 暨南大学

1982 复旦大学

1984 清华大学

1985 北京大学

1985 南京大学

1986 南开大学

1987 上海交通大学

1987 苏州大学

1988 浙江大学

1993 西安西北大学

1998 上海大学

2000 兰州大学

2002 厦门大学

2003 西北工业大学

特邀讲座和院士

1957 美国哈佛大学Loeb特邀讲座

1957 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9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1961-63 美国Sloan 基金学者(Sloan Fellow)

1962 美国哲学学会院士

1964 美国哈佛大学Loeb特邀讲座

1964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66 美国Guggenheim基金学者(Guggenheim Fellow)

1982 意大利 Lincei国家科学院院士

1986 华盛顿大学Jessie与John Danz讲座

1994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5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95 麻省理工学院,Herman Feshbach物理学讲座

2003 梵蒂冈Pontifical 科学院院士

2004 澳门特别行政区 *** 科技委员会顾问

著 作

粒子物理和场论引论

Harwood科学出版社,1981

李政道文选1-3集,G. Feinberg编辑

Birkhauser Boston Inc., 1986

宇称不守恒三十年——李政道六十华诞学术研讨会

Birkhauser Boston Inc., 1988

对称,不对称与粒子的世界,

华盛顿大学出版社,1988

李政道文选,1985-1996,任海沧、庞阳编辑

Gordon and Breach, 1998

科学与艺术,主编:李政道,副主编:柳怀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物理的挑战,李政道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宇称不守恒发现之争论解谜,季承、柳怀祖、滕丽编辑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简体字本)

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4(繁体字本)

生平概述:

李政道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苏州,父亲李骏康是金陵大学农化系首届毕业生。李政道曾在东吴附中,江西联合中学等校就读。因抗战,中学未毕业。1943年因以同等学历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由此走上物理学之路,师从束星北、王淦昌等教授。1944年因日军入侵贵州,时在贵州的浙江大学被迫停学。1945年他转学到时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就读二年级,师从吴大猷、叶企孙等教授。1946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教授。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从事流体力学的湍流、统计物理的相变以及凝聚态物理的极化子的研究。1953年,他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主要从事粒子物理和场论领域的研究。三年后,29岁的李政道,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他开辟了弱作用中的对称破缺、高能中微子物理以及相对论性重离子对撞物理等科学研究领域。1984年他获得全校级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这一更高职称,至今仍是哥伦比亚大学在科学研究上最活跃的教授之一。现在,他的兴趣转向高温超导波色子特性,中微子映射矩阵,以及解薛定谔方程的新途径的研究。如今耄耋之年的他仍奋斗在物理研究的之一线,不断发表科学论文。

自20世纪七十年代初,他和夫人开始回国访问,为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做了很多贡献。他积极建议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促成中美高能物理的合作,建议和协助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议成立自然科学基金,设立CUSPEA,建议建立博士后制度,成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和北京大学及浙江大学的近代物理中心等学术机构,设立私人教育基金,对艺术和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强烈的兴趣,个人亦喜随笔作画并积极倡导科学和艺术结合。

1926年11月25日,李政道诞生于上海。他自幼酷爱读书,整天手不释卷,连上卫生间都带着书看,有时手纸没带,书却从未忘带。抗战争时期,他辗转到大西南求学,一路上把衣服丢得精光,但书却一本未丢,反而一次比一次多。

1946年,20岁的李政道到美国留学,当时他只有大二的学历,但经过严格的考试,竟然被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录取。 3年后便以“有特殊见解和成就”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辨,被誉为“神童博士”,其时年仅23岁。

在科学上早熟的李政道,1956年30岁时便升任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他亲自体会到科学人才必须从小培养,因而在1974年 5月30日会见 *** 主席时,建议在中国科技大学开设少年班,他的建议受到采纳。1979年他去合肥访问时去科大少年班看望了同学们,并题词:“青出于蓝,后继有人。”李政道关心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他主张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建议建立博士后制度和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并建议成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和北京近代物理中心等等。这些建议都一一得以实现。1985年7月16日, *** 会见李政道时,对他说:“谢谢你,考虑了这么多重要的问题,提了这么多好的意见。”

1998年1月23日,李政道将其毕生积蓄30万美元,以他和他的已故夫人秦惠(竹君)的名义设立了“中国大学生科研辅助基金”,资助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和苏州大学的本科生从事科研辅助工作。李政道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科学事业后继有人,真是用心良苦,竭尽全力。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

重要事件年历

1926年 出生于上海

1943年 江西联合中学毕业

1943年 就读于浙江大学物理系

1944年 转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大

1946年 就读联大二年级,受吴大猷推荐赴美留学(芝加哥大学物理系)

1950年 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至加拿大担任天文研究员

1951年 受聘于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

1953年 至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1956年 与杨振宁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

1957年 与杨振宁同获诺贝尔奖

1958年 与杨振宁、吴健雄同获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奖,并被授于普林斯顿大学物理荣誉博士学位

1960年 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

1961年 受推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63年 回哥伦比亚大学,担任之一位「费米讲座」的物理学教授偕夫人返回阔别26年的中国大陆

1964年 和杨振宁受邀参加广州粒子物理理论讨论会,二人还被推选为本次会议的顾问委员会成员

1984年 回国参加第十六届中研院院士会议

1986年 出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终身主任;并担任北京现代物理学研究中心主任。12月,哥大为李政道举行六十大寿庆典

1988年 在北京主持召开同步辐射应用国际讨论会

自述摘录

「一九四五年的春天,忽然有一个胖胖的,十几岁孩子来找我。拿了一封介绍信。信是一九三一年我初到密其根大学遇见的梁大鹏兄写的。梁不习物理,十几年未通音讯了,不知怎样会想起我来。他介绍来见我的孩子叫李政道。他原在宜山浙江大学,读过一年级,因为日军逼近宜山,他便奔去重庆。他的姑姑认识梁,梁便介绍李来昆明见我。那时是学年的中间,不经考试,不能转学,我便和联大教二年级物理数学课程的几位先生商量,让李去随班听讲考试,如他合格,则候暑假正式转学入二年级时,可免他再读二年级的课程。其实这不过是我自己以为合理的办法,并未经学校正式承认许可的」

「李应付课程,绰有馀裕,每日都来我处请我给他更多的阅读物及习题。他求知心切,真到了奇怪的程度。有时我有风湿痛,他替我捶背。他帮我作任何家里的琐事。我无论给他甚么难的书和题目,他很快的做完了,又来索更多的。我由他的作问题的步骤,很容易的发现他的思想敏捷,大异寻常。老实的说,在此后的一年中,我因为自己的问题——冠世(吴博士之夫人——编者)的卧病;每日的买菜,升炉,煮饭;物价的日日上涨,实在没有心绪来预备许多的参考书和题目给他。好在他的天资高,亦不需我的讲解。」

「一九四五年,曾昭抡先生忽然来找我,说军政部部长陈辞修先生、次长俞大维先生,想约我和华罗庚谈谈为军政部计划些科学工作事。我和曾虽是同事十年多,华亦六七年,但都无深交。陈俞二先生,更从未晤面。我所习的物理,亦与实用无关。但想想,去谈谈亦无碍。于是和华去渝,先后见俞、陈二先生。」

「陈俞二先生想知道怎么计划,以有助国防的科学工作机构的意思。我即想了几日,拟就一建议,以为我国人材缺乏,任何计划,必须从根做起,即是:(1)成立研究机构,培植各项基本工作人材,(2)初步可派物理,数学,化学人员外出,研习观察近年来各部门科学进展情形,拟一具体建议,计划筹建一研究机构,并即时选送优秀青年数人出国,习物理、数学等基本科学。」

「我拟写的建议,陈俞二先生考虑后,以为可行,即令华和我负责数学及物理二部门。我们并建议请曾昭抡负责化学部门。」

「返昆明后,我告冠世一切经过。谈到推选青年习物理者二人时,冠世和我皆不犹疑的决选李政道。当时在西南联大的研究生及助教中,天赋勤奋未有如李的(杨振宁已考取清华留美;黄昆考取中英庚款留英)。」

李政道表示,虽然他在吴大猷门下只有一年二个月的时间,但却是他一生中获益最多的时期。他说,「我从吴师学到的不仅包括人格的涵养,最重要的是学到对知识的『忠诚』 (dedication)。」然而对这样一段重要过程,李政道却谈得不多。因为他认为,「我与吴师的关系很长,不是一句可以说得完的,否则也就不重要了。」他承认,吴大猷是影响他最深远的一位师长。

宇称不守恒

1997年5月30日,李政道在北京的一次演讲中这样说道:“在物理学中,宇称守恒意味着左跟右是对称的。”

“假如有两个系统,开始时互为对方的镜象,就是说它们的动态是完全是一样的,只是左跟右不一样。宇称守恒是指,除了左右不一样以外,它们以后的发展应该完全一样。”

“1956年我和杨振宁在理论上建立了宇称不守恒。 1957年吴健雄的60C实验结果表明,宇称守恒的观点与自然现象是不符合的。”

李政道(192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上海,抗战时期在国立浙江大学(当时在贵州省)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习。1946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50年获博士学位。1950-1951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1951-1953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3-1960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55年任副教授、1956年任教授),1960-1963年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理论物理学教授,1963年起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

李政道1956年和杨振宁合作,解决了当时的θ-τ之谜——就是后来称为的K介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一种衰变成偶宇称态,一种衰变成奇宇称态。如果弱衰变过程中宇称守恒,那么它们必定是两种宇称状态不同的K介子。但是从质量和寿命来看,它们又应该是同一种介子。他们通过分析,认识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并提出了几种检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不是守恒的实验途径。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因此,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并共同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的研究领域很宽,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方面的工作也颇有建树。1949年与罗森布拉斯和杨振宁合作提出普适费米弱作用和中间玻色子的存在。1951年提出水力学中二维空间没有湍流。1952年与派尼斯合作研究固体物理中极化子的构造。1954年发表了量子场论中的著名的"李模型"理论。1957年与奥赫梅和杨振宁合作提出电荷共轭不守恒和时间不反演的可能性。1959年与杨振宁合作,研究了硬球玻色气体的分子动理论,对研究氦Ⅱ的超流动性作出了贡献。1962年与杨振宁合作,研究了带电矢量介子电磁相互作用的不可重正化性。1964年与瑙恩伯合作,研究了无(静止)质量的粒子所参与的过程中,红外发散可以全部抵销问题,这项工作又称李-瑙恩伯定理。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了场代数理论。70年代初期研究了CP自发破缺的问题,又发现和研究了非拓扑性孤立子,并建立了强子结构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论。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继续在路径积分问题、格点规范问题和时间为动力学变量等方面开展工作;后来又建立了离散力学的基础。

李政道十分关心中国物理学的发展,自1972年起多次回中国访问讲学。1980年以来,他发起组织美国几十所主要大学在中国联合招收物理学研究生,为培养中国青年物理学家作出了贡献。他受聘为暨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参考